你喜歡泡澡嗎?
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「YES」,我也不例外。因為每次泡澡後,都讓我覺得通體舒適,整個人煥然一新。
但你知道泡澡的時候,我們的身體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嗎?泡澡時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嗎?
首先必須知道的是,泡澡的時候,會對身體產生3大效用。
(1)溫熱作用
(2)水壓作用
(3)浮力作用
・溫熱作用
泡澡的時候,身體受到水溫影響,體溫會上升。體溫上升之後,皮膚上的微血管會擴張讓血液運行更順暢。血流運行加速後,體內新陳代謝就會提高,可以加速體內廢棄物與疲勞物質的排出,可以消除疲勞,舒筋活骨。
・水壓作用
這是指泡澡時水給予身體的壓力。泡在水裡的時候,全身會受到各方面的來自的水壓,泡在肩膀左右高度的時候,這時候承受的水壓是可將腰圍壓縮3~5cm左右的水壓。而水壓不僅僅對於身體的表面,對於皮膚下的血管也同樣作用。也因此沉積在手腳流動不良的血液會到受擠壓,心臟的活動變的旺盛,可促進全身血流的運行。
・浮力作用
泡澡的時候,會感覺身體的輕盈。就像在游泳池或是海邊一樣,泡澡的時候因為水的浮力作用,人所感覺的到體重時平時的10分之1。因此可以讓平時支撐體重的肌肉與關節獲得休息,緩和全身的緊張感。
泡澡的時候,因為水深的不同,水壓對身體的影響也不同。
請看下面的示意圖:
這張圖片顯示出「不同水深,體內(特別是下半身)的血液分布與對心臟的影響」。
圖①是站在空氣中的狀態。因為地心引力的影響,靜脈變形,血液多集中在下半身,
圖②是水位在肋骨下方左右,泡半身浴時的狀態。下半身因為受水壓壓迫,心臟的大小比起圖①變得稍大,上半身與下半身的血流分布大致相同,好像失去重力一般。在空氣中的話,等同於躺下的狀態,對於心臟的負擔是比較小的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比起全身浴,半身浴的時候水壓對於心臟的影響比較小。
圖③是進行全身浴的狀態,水位在肩膀附近。全身浴的時候心臟會擴大,肺部的容量變小,下半身的血液分布變少,同時心臟的負擔變大。
如果要減輕心臟的負擔,可以改為半身浴或是採取挺胸靠近水面的姿勢。比起日式的全身浴浴桶,歐美的淺式浴缸對於心肺的影響比較小。
泡澡的溫熱作用會擴張末梢血管,帶有降低血壓的作用。但另一方面,泡澡時的水壓會壓迫血管使血管變細,可以避免血壓過度低下。進行高溫浴的時候,從浴缸裡突然起身的話,有時候會發生頭暈(腦部貧血)的現象,這是因為身上的水壓突然消失,血壓突然下降,流往腦部的血液一時減少,血液流往皮膚的毛細血管,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所引起的。
所以我們可以知道,泡澡的時候要注意:
1.泡完澡不要突然一下起身,要慢慢的起身,尤其是低血壓的人。
2.吃飯,飲酒,吃安眠藥過後血壓會低下,最好避免泡澡。
3.全身浴對於心臟的負擔較大,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以採用半身浴,或是足浴減輕負擔。
4.為了避免泡澡時,血液大量往頭部集中,可以學日本人將用冷水弄濕的毛巾鋪在頭上降溫。
希望大家都能有個愉快的泡澡體驗喔!
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,請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們吧!或是在下面幫我們按個“讚”吧。
想下載一個免費的精美 Caldera Spa型錄嗎? 點擊這裡!